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揭開金版《推背圖》的卦象之謎 / 後人加註易卦象 專注圖文 別再卦來卦去了

 

推背圖的卦象是百年謎團
紀載唐代到未來千年時空中大事的《推背圖》,相傳是唐朝司天監李淳風與袁天罡所合著,預言的用意是要呈給唐太宗的「未來國運事件簿」。

目前,研究《推背圖》的書籍與網路文章為數眾多,多數以金聖歎註解版(下稱金版)為主,且著重於文字與圖像的臆測,偶有通卦象的術士會搬出一堆易經卦理解釋,好似高人一等。《推背圖》的卦象真的如此重要嗎?本文將要揭開金版《推背圖》卦象之秘密,這是百年來的重大謎團。

預言唐代到未來大同時空大事

筆者於1994年看《一九九五閏八月》一書後,開始研究貫穿該書推論「中共犯台」所依附的金版《推背圖》。

金版《推背圖》共有六十象,每象的結構有象的數字序號、天干地支序碼、易經卦象、讖、頌與圖像。預言時空從盤古希夷接唐代運勢,最後到世界大同與袁天罡推李淳風背的圖像「不如去歸休」,因此後世人稱此「推背圖」。

卦象無關聯 解出雙羽四足

筆者初以為《推背圖》的重大啟示就在卦象中,因此特別拜港籍名師學習《易經》,但是經過多年卻找不到卦象與已發事件有太大關連。在比較眾多《推背圖》版本的差異時,偶爾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邏輯,推論易卦象只是後人加註於金版的《推背圖》,此後筆者專注於讖、頌與圖之間的語法與結構邏輯。

最欣慰的是筆者在2010年解出《推背圖》第四十四象的「雙羽四足」,即為繁簡字互拆的「雙习成羽 馬有四足」預言後習近平時代,統一後的兩岸分治領導人,已見證2015年的新加坡習馬會。研究的諸多觀點發表於《168周報》多期並出書《推背圖密碼》前後共三版。


黑兔走入青龍穴 是香港回歸

在今年春節期間,筆者於《168周報》第608期介紹新作《推背圖密碼 台海風雲》,彙總《推背圖》有關兩岸統合預言的各象脈絡。其中特別列舉多項邏輯論證第四十三象的「黑兔走入青龍穴 欲盡不盡不可說」不是如坊間所傳是2023-2024年的兔年與龍年,而是暗喻「香港回歸事件」,而該象是預言港台的回歸時間,故兩岸統合年份的「三十年中子孫結」應用香港回歸的1997年為基礎去演算。

《推背圖密碼 台海風雲 (二之2) 黑兔走入青龍穴 為何不是年分?》
http://www.i-undercover.com/2023/01/2.html

值世卦是鼎 黑兔青龍就是現在?

以上,轉載於筆者的〈紫色角落〉網站後,引來「卦象派」多次討教,原本,該派常至筆者網站或臉書留言,卦來卦去的說易卦象顯示某象應是如何云云。本次卦象派質疑說「黑兔」之「黑」應是北方,為何會是香港?還有,因《皇極經世》此時1984年至2043年的值世卦是「鼎」卦所以「黑兔」「青龍」就是2023-2024年的兔年與龍年。

筆者笑回:如果黑兔、青龍要對應第四十三象卦象的鼎卦,那麼「一朝聽得金雞叫 大海沉沉日已過」的雞年要對應第三十九象的頤卦,請問日本何時才戰敗投降?

李淳風要唐太宗上網查皇極經世
筆者對「卦象派」的指正原本皆不理會,但前述留言加一句,詳情要筆者上網去查《皇極經世》有關說明。好吧,拆你台之前,先來模擬場景——唐朝時空的唐太宗與李淳風(設計對白)

唐太宗:「李愛卿啊,你這未來國運報告書裡,第四十三象的「黑兔走入青龍穴」,啥是黑兔,啥又是青龍啊?」

李淳風:「啟秉聖上,黑兔、青龍就是現在一千四百年後,值世卦是鼎卦時,當中的與癸卯兔與甲辰龍年。」


唐太宗:「咦?那愛卿,這象預言的主詞、主體在哪?什麼又是值世卦呢?」

李淳風:「喔,值世卦是下一個朝代,宋朝有位精通易理的邵雍(邵康節)所著的《皇極經世》當中的年代排序。」

唐太宗:「哼!在我大唐時代解預言,還要用到什麼宋朝術士紹雍。」

李淳風:「聖上息怒,未來到民國一百多年的人,上網查《皇極經世》,詳情就有……」

說時遲,那時快,唐太宗一本國運竹簡就K到李淳風頭上。
 
唐太宗:「大膽,竟要你爺爺上什麼、什麼網查。」

以上搏君一笑,但是此刻開始,筆者將要剝奪所有「卦象派」研究《推背圖》卦來卦去之樂。


第二篇《推背圖》加註卦象晚於清順治金聖歎

《推背圖》幾十版本無一是原本

研究《推背圖》最困惑是有眾多版本,筆者收藏就有近三十版。這並非有眾多的作者,而是只有一本是真本,其他是仿造以亂真之作,悲哀的是也可能所有版本都不是原本。這得從《推背圖》的歷史來略窺真相。


袁世凱禁《推背圖》蠱惑大眾
回顧我國歷史文獻上,提到《推背圖》的紀錄,在金聖歎註解版本於民初發行當時,《時報》即刊載著:「袁世凱總統府之內史監致函內務部,請查禁坊間出版之《中國預言》」因出版商以其他預言書和金版《推背圖》合輯,統稱作《中國預言七種》,有蠱惑大眾之嫌,因而被禁。」

日本人說金版《推背圖》難懂
同時,金版在日本也有紀錄可考,昭和二年(一九二五年)《大漢和辭典》與昭和八年出版的《大百科事典》都有收錄,稱此金版《推背圖》為晦暗難解的中國古預言書。


南宋文獻即有記載《推背圖》

再往前追朔,最古老的記載在南宋岳珂《僑史》中,標註《推背圖》為唐朝李淳風所撰;在元朝編著的《宋史  藝文志》也列於〈子部  五行類〉,但作者不詳。所以《推背圖》就算不是源於唐代,也不會晚過南宋,更不可能是現代偽作。

《推背圖》現代為何有眾多版本?
已上為《推背圖》的歷史由來至少在南宋有記載,所以也有人懷疑是宋代邵雍所造。但是到當代為何有眾多版本,且都有某部分圖文相似呢?看看民國《魯迅文集》中 描述的《推背圖》可找出端倪:

《推背圖》:一種妄誕迷信的圖冊。《宋史·藝文志》列為五行家的著作,不題撰人,南宋嶽珂《僑史》以為唐代李淳風撰。現存傳本一卷共六十圖,前五十九圖預測以後歷代興亡變亂,第六十圖畫的是唐代袁天綱要李淳風停止繼續預測而推李的背脊的動作,故後來又被認作李袁二人同撰。

 

《僑史》卷一《藝祖禁讖書》說:唐李淳風作《推背圖》。五季之亂,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學益熾,閉口張弓之讖,吳越至以遍名其子……宋興,受命之符尤為著明。藝祖(此處指宋太祖)即位,始詔禁讖書,懼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圖傳已數百年,民間多有藏本,不復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趙韓王以開封具獄奏,因言「犯者至眾,不可勝誅。」上曰:「不必多禁,正當混之耳。」乃命取舊本,自已驗之外,皆紊其次而雜書之,凡為百本,使與存者並行。於是傳者懵其先後,莫知甚孰訛;間有存者,不復驗,亦棄弗藏矣。

宋太祖假造百本《推背圖》以亂真
簡單說,宋太祖怕人民知道未來的朝廷運勢,但是民間幾百年來太多人收藏《推背圖》而查禁不完。於是拿正本《推背圖》檢驗後,命宮廷畫師偽造一百多版本(假造數十本肯定有)流入民間,此後大家就難分辨哪本是真的了。

真的《推背圖》有卦象 假的也要有
好,破解祕密的最大關鍵:「民間多有藏本」宋太祖想要「正當混之耳」一定要做得像原正本。俗話,高仿名牌的假貨,不能只「像不像,三分樣」必定要做到結構與質感如真貨一般。真的《推背圖》若有卦象、文、圖,造假的也定要有。
若民間原收藏的《推背圖》都有卦象,宮廷混充版閹割掉了,只剩圖與文,那有持有正本的平民笑了「那些沒卦像的都是假的,還想騙誰啊?」


全世界典藏《推背圖》何以沒卦象?
現在,檢視從我們國家(中央)、日本到美國哈佛所有圖書館典藏的《推背圖》都沒有卦象,是故,原本的《推背圖》就沒卦象,甚至大多連第幾象數字序號都沒。(見文末附圖)

開句玩笑:168翁總編輯伸張正義怕被暗殺,委託臥底小蔡找來幾個假冒,結果來的是缺胳膊、看不見的、還有一張嘴台灣國語的……那豈不被人看穿。

附註:

筆者有《欽天監推背圖說》手抄版,有卦象但與金版註解不同,由命名推測可能是偽造(不會說自己是推背圖),內容應是近代仿造金版再作舊。

卦象派怎不知卦象非原作
問題是:為何百年來,卦象派研究金版《推背圖》,卦來卦去,樂此不疲,而不知卦象不是原作所有?

目前最廣為人知是清代才子金聖歎批本《推背圖》是1895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洗劫而得的「大內珍藏本」,帶回英國。民初,再由華僑購得,於民國四年,即西元1915年印行。

排版鉛印後 誤認原繪本有卦象
請注意:真正的金聖歎版本除了發行商,真沒人見過,但是肯定是古朝代的手繪版本。原作左側加上的清代金聖歎批註,右方的卦象如也是後來加註上,在印行時,全都改成鉛字排版,那麼讀者就無法辨別易卦象是原文加註。

金聖歎解《推背圖》 何不理會卦象?
重大疑問請讀者深思:若易卦象對解讖有無比關鍵重要,那才高八斗的金聖歎解《推背圖》何不解參酌卦象易理呢?以至於到第三十四「太平天國」該象起,「聖歎曰」全槓龜(不準)

金聖歎版呈乾隆  術士加註卦象
至於,係何人與為何加註易卦象?
懷疑:該卦象的加註甚至晚於因「哭廟案」被順治皇帝處死的金聖歎之後,理由在於「哭廟案」後,山陰縣官員「陳季」得到金聖歎的眾多點評書籍,私自收藏,等到乾隆皇帝徵書時,再輾轉呈入宮中。可能是陳季或清宮找來術士在解《推背圖》以易卦占卜所得,做為解讖的依據。

《推背圖》作者直視時空寫未來
但是,《推背圖》畢竟不是陽間凡人用易理卦象或任何占卜之術得來,香港李居明大師曾有項推論:可能是作者「直視」時空。對此筆者持百分百肯定。

四維時空的靈體可以看穿三維時空中恆定的事物,在凡間的我們或可藉機緣由四維靈體傳遞訊息。筆者有幸在這趟十多年的流亡之旅經歷了,原來一個東北的「出馬仙」就可以當信差,點出你未來隨機事件,無可更改。(筆者日前曾用接收到的指數訊息向總編輯驗證)

遙知未來而加註卦象才有價值
若卦象是宮廷術士占卜所加註,筆者不認為有太大參考價值,就跟研究金聖歎對未來事的推論一般模糊。何況占卜時,您可知請來的是何方神聖?
但若是加註卦象者是一個能遙知未來的人,再找出易經中符合的卦象來加註,那可能就彌足珍貴了。不過筆者並未發現卦象與事件有太大關聯性。


美哈佛燕京圖書館典藏
台北國家圖書館典藏